• 最新公告
  •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流行MM装
  • 混乱水货山寨细数韩妆界流行的8大弊病
  •   目前来说,中国仍是不少韩国品牌对外布局的重要一棋,上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萨德”事件似乎已经降温。不少宣布下架韩系化妆品的专营店悄悄地将其摆上货架,代购们重新在韩国各大免税店排起了长龙,许多韩国品牌加大了在中国的投入......

      但同时,韩品在中国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亦不能忽视,质检总局发出的产品不合格信息中总能见到韩系品牌的身影;市场上窜货、假货乱象;品牌与代理商的博弈从未停止。虽在中国的拥趸无数,但这八大问题仍是韩系品牌目前在中国市场发展的阻力。

      由于韩国化妆品市场与中国市场存在较大差异,大多韩系品牌在初来乍到之时都曾遇到过渠道混乱的现象。甚至有的品牌因为市场运作缺乏规范性,直至现在仍有很多韩系代理商或终端店主无法厘清自己手中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布局网络

      以自然国为例,该品牌2011年进入中国市场,其母公司韩国纳益其尔株式会社在和上海成立了两家分公司,以长江为界限分别负责各自区域内的单品牌店和分销业务。但同时,纳益其尔株式会社又将中国总代理权授予韩国某代理公司,该代理公司继而将代理权转授予青岛宏达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以及部分其他代理公司。

      另一方面,自然国在线上亦有运营商。加上代购的存在,水货以流通渠道及其他方式流向市场,自然国在中国市场的运作实在让人摸不清头脑。

      同样的问题,自然国只是个例,另一个韩国品牌迪惠尔,其通过代购,海淘等渠道在中国走红的速度快于其自身在中国市场的布局速度。此前,迪惠尔在中国存在多个代理商,并且其在中国市场的运作亦由代理商自行主导。窜货、水货等问题市场。

      在武汉江汉唐三彩、金梦妆、康缇店内,记者发现,每家店内,迪惠尔品牌都按照不同系列分了好几个代理商。而迪惠尔最受欢迎的水库针剂保湿面膜,在相隔均不到一公里的几家店内,该款面膜的代理商均不一样。初步估计,迪惠尔品牌仅在江汉就出现了至少五个代理商,到底哪位代理商的货源是正规的,已经傻傻分不清了。

      今年,迪惠尔在中国设立的法人公司——玲肤(上海)化妆品有限公司将中国市场收归直营,试图将中国市场的发展拉回轨道。

      但对于那些并没有在中国设立分公司直接参与品牌运作,而是交由各自代理商管理的品牌。其在中国市场得混乱程度可见一斑。

      水货并不是假货,而是指在某地区没有经过原生产厂家所指定的销售代理进行销售的产品。在化妆品行业,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窜货”。韩系品牌由于渠道的布局模糊,不少渠道商也因此钻了。

      记者在走访湖北黄石市场时,在一家主打韩系品牌的店内发现,其自然国产品供货商为该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线上代理商。在武汉江汉的汉莎店内,其迪惠尔产品进口标签信息不齐全,仅用几平方厘米大小的银色标贴简单标注了产品名称及进口公司名。记者问起该进口标贴为何跟其他化妆品店内的不一样,该店店员闪烁其词,只是反复强调“我们的产品都是正品”。

      在武汉的不少批发档口,记者看到,迪惠尔、春雨、SNP等韩系面膜有部分甚至未贴上中文标签。提及货源问题,很少有老板能直接其货源的正规性,甚至有的批发店内还称“拿货量大的话可以免费帮忙贴上标贴”。

      除了因渠道混乱而导致的水货泛滥,韩国本地也有许多水货商,他们与中国的渠道商直接对接,通过走私等方式为国内渠道商供货。

      还有的中国渠道商直接前往韩国批发产品,韩国东大批发市场是不少水货商的盘踞地,也是中国渠道商主要前往批发的地方。

      面对偌大的中国市场,韩国品牌在市场管控上的力不从心实属正常。加上水货的进价相对行货要低得多,许多店主的态度则是“何乐而不为”。

      本月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2017年4月未予准入的食品化妆品信息》, 检出质量安全不合格的化妆品24批,其中有19批次产自韩国。迪惠尔胶原蛋白面膜因“检出苯氧乙醇”被做出处理。其余产品只要由于货证不符、证书不合格和标签不合格。

      今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今年1月未准入的43批次化妆品信息,爱茉莉太平洋旗下的兰芝赫然在列,包括乳液、喷雾等在内的品类都被检出金葡萄球菌。

      今年才过去一半,韩系品牌就两次被检出质量问题。而在今年年初,国家质检总局公布2016年12月未予准入的37批次化妆品,其中上海胜恩进出口有限公司进口的1批次韩国产缪斯面膜被检出“粪大肠菌群”。伊雅索、傲蝶等品牌涉及多款产品均未按要求提供证书或合格证明材料。

      有知情人向记者透露,事实上,包括部分知名韩国品牌在内的许多产品均拿不到合格证书。而频繁的被检出产品质量问题,纵使韩妆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有着较高的地位,长期如此也不可避免会导致信任危机。

      鉴于那些商品分不清的消费者仍然存在,并且数量不少,假货、山寨产品便有了销售渠道,这也是韩系品牌在中国发展的一大障碍。

      假货问题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也会对韩系品牌方造成影响。托尼魅力在中国市场以其桃子、香蕉、番茄等水果形状的护手霜等小品类积累了相当的口碑,不少商家瞧准了这一点,于是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山寨货。直到现在,不少批发档口仍有这种护手霜销售。

      在武汉的某家定位时尚的精品小百货内,韩系产品是其妆区占比最大的化妆品,但记者发现,在包括自然国芦荟胶、迪惠尔面膜在内的产品中,均存在参半的现象,其不同之处在于品牌名相差一个字、包装过于粗糙等。

      此前,网上还有山寨爱茉莉太平洋兰芝品牌的官网以销售产品,虽已关闭,但对与品牌方和消费者都造成了利益损失。在上海博会上,记者还看到不少仿照韩国品牌名及形象的产品出现。

      不仅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是这样,韩国也曾承认“假化妆品只卖给中国”,赴韩旅游的中国人多半会在当地购买韩国化妆品,韩国当地便存在造假商家,专瞄准中国游客。

      由于韩国化妆品在中国市场的渠道太多,且不如国产品牌了解本土市场,纵使不少韩系品牌在价格管控上不断采取措施,但相比国产品牌仍显得力不从心。

      以迪惠尔为例,同样一款水库针剂补水面膜,其天猫旗舰店内的价格为99元一盒(10片),而在其不少线上专卖店内,这款面膜的价格均不等,并且大都比定价便宜。在线下,这款面膜的价格则更多样,在专营店内,其价格大多在78-128元之间。但在批发档口,还有老板给出了60元的价格。

      某进口品代理商向记者透露,韩品的定价倍率通常是1:5,但由于存在各级代理商,若要各层级的利润,产品则定价倍率至少需要1:8。但定价过高对于消费者的接受度造成影响,因此只能从渠道商层面压缩利润。“若是从正规渠道进货,销售韩品的利润空间并不大。”

      许多韩系品牌在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都曾因缺乏对市场的了解,从而在中国寻找总代理商拓展市场。但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随着品牌在中国逐渐站稳脚跟,市场趋于牢固后,当初跟随品牌打天下的代理商却被告知由于品牌将实现直营化,其代理权被收回,或者其代理权仍在,但经营将受到品牌的牵制。

      这样做的韩国品牌不在少数,2013年,爱茉莉太平洋旗下品牌伊蒂之屋(原爱丽)在中国开设单品牌店,并逐步发展至多店。由于到2016年,伊蒂之屋与其中国总代理商广州吉莉安日用化工有限公司面临合同到期,在2016年以前,伊蒂之屋便停止向代理商供货,试图将品牌收归直营。而此前为其“征战沙场”的吉莉安则成了“垫脚石”。

      托尼魅力在2015年6月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前均是由中国总代负责品牌运营,2016年6月,托尼魅力将其中国总代理公司收购,开始直营模式。迪惠尔今年宣布品牌在中国将实现直营,在此前,其代理商均是各自为营。

      一方面,品牌将市场运营由总代制收归直营,是考虑到由于缺乏有力的市场管控,导致渠道混乱,水货、假货市场,而设立子公司,则是管控市场的有力手段。但另一方面,不少韩系品牌最初设立中国总代的目的是希望借代理商之手为其打下市场基础,对于初来乍到而水土不服的韩系品牌来说,不失为一个简单又迅速的办法。

      但这种做法的后果就是代理商对品牌的信任度降低。而代理商与外资品牌之间的博弈也是因彼此不信任导致。

      许多韩国品牌在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前,就因代购、海淘、水货渠道等方式被中国消费者熟知。而当其正式在中国布局时,却发现,自己的中文名已经被抢先注册了。

      自然国便是其中一个,起初自然国以英文名NATURE REPUBLIC发展,而中国消费者习惯将其英译为“自然乐园”。待NATURE REPUBLIC想起来要注册中文名时,发现“自然乐园”早已被个人注册。

      伊蒂之屋在中国最初以“爱丽”闻名,当其试图以“爱丽小屋”在中国开设单品牌店时,却发现“爱丽”以及“爱丽小屋”均被抢先注册了。

      LG生活健康将旗下品牌秀丽韩引入中国市场,并将品牌名改为 “秀雅韩”在国内注册销售。但其“秀丽韩”一名并未在中国注册,因此被中国某商家钻了。

      如今,已被中国消费者熟知,但并未正式在中国市场布局的韩品仍存在,商标问题亦是这些品牌需要注意的。

      虽然随着文在寅的上台,“萨德”事件对中韩关系的影响有所缓和,但也遗留了不少后遗症。对不少消费者来说,韩国产品已经被打入了。

      一名韩国代购向记者透露,“萨德”导致代购停飞了两个月,现虽已恢复了业务,但今年不少代购赴韩的次数相对去年都有所减少。由于今年购买韩国产品的客户相对去年减少了30%,今年她的代购业务不得不延伸至日本。

      对于已经在中国市场有所成就的韩国品牌来讲,其在中国有一定的消费者和市场基础,“萨德”对其影响只是暂时的。但由于消费者的心理壁垒已产生,新进中国的韩系品牌要想在消费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则要相对老品牌付出加倍的努力。

      毫无疑问的是,韩系品牌近几年是中国化妆品市场上最大的一匹黑马,不少韩系品牌“挤破脑袋”想进来。而中国市场亦能包容新事物的到来,这对中韩化妆品行业来说都是发展的机会。

      但在发展的同时,韩系品牌也需要意识到,中国市场虽大,但要完全打通实属不易。中国消费者虽喜爱韩品,但他们的消费心理也逐渐趋于。在产品上下功夫,在渠道建设及发展上做好规划和管理,a型血人的性格才是存活的关键。

      最后,小编想说的是,除所列之外,韩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还有哪些问题?欢迎各位留言补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